湖南职教,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本报记者:董以良
入选7个全国试点省份,启动部省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实施职业教育“楚怡”行动,支持建设3所“楚怡”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遴选建设10所“楚怡”高水平高职专科院校和10所“楚怡”优秀中职学校;启动职业教育“双高”“双优”计划……近年来,湖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本报记者深入市县区及学校采访,展示湖南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
培养毕业农民大学生9844人,培训乡村干部2万人以上;为“走出去”在湘企业输送毕业生9519人……翻开湖南职业教育2021年“成绩单”,一组组数据、一件件实事晒出了“职教湘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硬核实力”。
近年来,湖南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坚持“湖湘特色”发展,通过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助力乡村振兴、融入“一带一路”等,着力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A 对接本土产业,与区域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学校开设的软件工程技术等专业符合我们的发展方向,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水平高,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4月28日,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基地,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张华玲等校领导化身拓岗“达人”,就深入开展校企产教融合、人才供需对接进行了交流,为企业用人“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找好“婆家”。
这是该校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第一站,双方现场签订了第一份200个岗位的毕业生就业合作意向协议。自2021年6月23日正式揭牌,作为我省第一所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该校依托自身科教优势,积极搭建政校行企等各方参与的产教融合纽带,推进数字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从优化专业设置,服务数字产业需求;深化校地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紧扣校企协同育人,共育数字产业人才三个方面发力,为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
以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代表,近年来,湖南省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专业设置基本覆盖湖南省主导产业和新兴优势产业,打造了一批深度对接软件工程、轨道交通等特色专业群和“湖湘工匠”培养基地。
位于株洲市的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就属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教“排头兵”。2009年株洲市启动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建设,已经累计完成投资220多亿元。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株洲市提出职教园区“十四五”提质升级新要求,明确了“工匠摇篮、创新高地、发展引擎、融城核心”的发展定位,全力将职教科技园打造成省部共建职教创新发展引领区、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示范区、长株潭一体化融城先导区。
B 强化专业支持,为乡村振兴注入职教强音
“希望自己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上播种希望,为乡村振兴工作奉献自己的光和热。”4月28日,在洪江市江市镇老团村种植生产基地里,“00后”杨龙君一边驾驶收割机忙碌着,一边兴奋地说道。
2019年6月,杨龙君从洪江市职业中专学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毕业。看着滋养过自己的家乡山水,刚从外地实习回乡的他萌发了用自己专业所学建设家乡的想法。他通过合资与五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洪江市江市镇创办了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提供现代农业设备租赁和农业生产服务。
每年丰收季节,杨龙君都会和当地农民一起忙碌在田间地头,传送一年的心血,感受成功的喜悦。今年3月,洪江市政府先后给企业50多万元的耕地补贴和30多万元的百万农机补贴,进一步提振了杨龙君服务家乡的决心与信心。
服务和担当乡村振兴的重任,职业教育责无旁贷。近年来,湖南以培养技能型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加快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大量优质的乡村建设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着力打造“专业支撑+产业扶贫+技能培训”特色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提升新型农民职业技术能力,为我省乡村振兴注入了职教强音。
“家禽孵化有哪些关键注意事项?牧草与秸秆如何进行加工与贮藏?”4月21日下午,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乡村振兴办畜牧兽医专业副教授黄巨华的网络直播课开课,关于家禽孵化与牧草种植技术的细致讲解让众多农民学员深感收获满满。
作为乡村文化前沿地带的县级职业中专学校,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立足乡村办学,做实乡村振兴农民培训基地,精准施策送技术。学校成立农民培训中心和农民学历提升函授站,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实用性,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近3年,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科技推广员等各类学员14370余人,科技示范户1850户,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项目30多个。
同样的还有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依托供销合作系统,通过培训+回访和调研+实干,创办茶学院、农村电子商务学院等涉农特色学院,主动承担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责任和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任务,近3年来,学院每年为乡村振兴培训专业人才4000余人。
C 创新合作机制,在“一带一路”传递湖湘力量
承办“汉语桥”线上冬令营,举办国际学生“同唱中文歌”视频比赛……近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主动走出疫情困境,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探寻高职院校后疫情时代教育国际交流之道。
自2008年起,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参与承办了1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同时,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精心设计了一套以“湖湘文化”为内核的中国文化和中文课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维坤表示,学院将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充分发挥学院职教特色,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2021年4月,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几内亚科纳克里大学挂牌成立了铁路学院,并选派专业教师前往非洲援教。一年以来,学院已经派遣三批共8名教师赴几内亚教学,编写有24本中法双语铁路专业国际教材。在中国教师的指导下,250名非洲本土学生正逐渐成长为当地首批铁路技能人才。
在“一带一路”沿线上,不少国家以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针对小语种人才培养相对缺乏的情况,2010年,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成立应用阿拉伯语专业,成为中南六省第一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阿拉伯语人才,助力中阿文化交流。同时,应用俄语、应用西班牙语、应用葡萄牙语……各类小语种纷纷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安家”。目前,该校外语类毕业生就业率达98.6%。
“一带一路”建设,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文化交流到人才培养,湖南职业教育院校不断创新合作形式,加快与沿线国家教育的融合发展,帮助沿线国家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在走出国门的同时充分展现出湖湘职教的担当与魅力。
稿件网址:湖南职教,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科教新报数字报刊平台 (voc.com.cn)
(稿件来源:湖南科教新报 转载编辑:纪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