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出版还需牵手融媒体
洪玉华
2022中国黄山书会现场,“皖美新阅读 喜迎二十大”主题下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主题出版物。在书会主题论坛上,出版行业协会与各出版社负责人围绕“做优主题出版 推动全民阅读”分享探索、实践与深度思考。
好书接受读者与同行检阅,观点在这里交流碰撞。“主题出版”与“全民阅读”成为本届黄山书会上令人瞩目的两大高频词。
勤探索
主题出版重传承求特色
“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全民阅读进入了新阶段,开展全民阅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主题出版工作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理论水平、提升出版质量,让广大读者愿意看、愿意听。”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在论坛上说,提升学术含量,为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有效支撑。同时,要用好新技术,让主题出版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
从选题策划、编校把关到出版发行、融合传播,嘉宾分享中对高质量出版的追求涉及出版全流程。
“人称‘校对王’的白以坦就是因为在校对工作中做到了‘百万无一失’‘万万无一失’才获此称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鹏鸣在视频分享中以此讲述工匠精神在夯实高质量出版之基中的重要作用。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前后吸收近百人次的修改意见,8次样稿样堆起来有一人多高。正因为精细化和精品化,这本书上市5个月重印了15次。”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温泽远说,在他们社的主题出版中心,资深编辑与青年编辑形成紧密“共同体”,工匠精神、“传帮带”体现在时时、事事,为高质量出版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同角度阐释党的理论,深耕特色也是出版人的共同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叶国斌说,习近平总书记留给浙江理论、实践和精神富矿,该社据此精心策划了一批通俗理论读物、报告文学作品。上海人民出版社则在2019年成立了“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推出《战上海》《红色圣地百年路》等优秀出版物。江苏人民出版社深挖历史故事、用好作者资源,推出《新安旅行团》等主题图书。
此外,立足主业创新选题策划是近年来主题出版的一个亮点。比如,科学出版社的《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60万米高空看中国》都是有特色的优秀主题出版物。
谋双效
拓宽载体、渠道与资源
从效果角度来说,做优主题出版就是要让作品既叫好又叫座。为实现这一目标,出版人在精心于内容的同时,发力融合出版,拓宽内容载体、传播渠道与受众覆盖面。
“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已成拳头产品,学习出版社正打造该系列的融媒体出版物品牌。“我们在图书撰稿中同步进行脚本创作、视频制作等工作,量身定制集合读、听、观三种体验的融媒体出版物,让重点图书品牌提档升级。”学习出版社总编辑杨梦东说。
“跨界‘破圈’可以实现内容价值的延展升级。”温泽远举例说,上海人民出版社开发了《火种》音频产品,还参与“樊登读书”的录制,上线4个月点击量达860余万次;与多家单位联合制作的《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在全国47家电台、“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多平台上线。
主题出版要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要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外文出版社总编室主任李宏伟说,他们出版的《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由改革开放后福建省首位拥有中国永久居住权的美国人潘维廉所写,以真实、客观的故事讲述,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共鸣,成为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的力作。
“我们正策划推出《马达罗看中国》《穆迪笔记:邂逅新时代中国》等更多外国人写中国的作品。”李宏伟说,增加知华友华的外国作者比重,有助于传播“他者”视角下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善作为
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如何在主题出版中更上层楼,论坛嘉宾各有所思,各有所悟。
陈鹏鸣从时、度、效角度说,编辑要时刻紧跟时代,敏锐把握时机;要从高度、深度、热度、程度等“度”的不同方面着力,打造更多引发情感上共鸣、思想上自觉认同的作品;要善于在“效”上着力,让产品出效益、传播有效果。
叶国斌分享了对主题出版中“大”与“小”关系的思考:“要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角度体现大事业、小细节彰显大情怀、小天窗描摹大时代。”
“把大道理变成大白话,把硬说教变成软表达。”安徽人民出版社社长杨迎会以《觉醒年代》为例,分享了该书在苏州等地举办阅读活动的感悟。
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以《向北方》为例,谈了该书成为2021长三角图书馆阅读马拉松活动指定用书,7000人同时阅读一本书的体会。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说,新时代,出版人要以高质量的主题出版图书丰富党员干部、年轻受众、大众读者阅读生活。
在此次主题论坛上,嘉宾虽分享角度各有不同,但持续打造题材多样的高质量主题出版物,在阅读中凝聚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是最响亮的声音。
稿源网址: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82129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转载编辑:熊文婷)